|
 人類對微量元素的認識,有一個漫長而又逐漸加快的過程。從長達數千年的生活實踐經驗積累的緩慢階段到近幾年來以高科技實驗研究和迅速發展階段。
遠在兩千多年前,我國的《計倪子》(公元四世紀),《神農本革經》(公元一世紀),就有用含金屬礦物質治病或作為滋補劑的記載。在唐代宮庭宮女以砷內服藥,以保持青春容顏。明代李時珍(1518.1591、的《本草綱目》總結了古代藥物的精華,其中詳細的記述了217種舍金屬的礦物藥的性質、用途以及它們對疾病、健康的作用。這些歷史表明:我國古代對微量元素認識遠在世界各國之前。但是限于社會及歷史等原因,我國古代這一領域的光輝成就未能得到持續的充實和發展,以至于在相當長的時間內,發展是遲緩的。
而西方國家微量元素研究的發展與我們國家有所不同,一百多年以前,在歐洲,微量元素的研究起始于動物生理方面,后來報告了萎黃病患者血中含鐵量比健康人明顯低下,從而將微量元素的研究與人類疾病聯系起來。同期1850),法國著名植物學家查庭(教授)對土、水、食品含碘量進行了系統分析,科學的證明了甲狀腺腫與環境缺碘密切相關,從而首次對碘與人類疾病和環境的關系有定性和定量的闡明。其后每l0年發現2個必需微量元素的速度,至六十年代未和七十年代初,人類已認識了10多種對動物和人類是必需的微量元素,同時對微量元素在生命過程中的意義,生理功能,代謝過程,缺乏個時表現及其防治,過量時的中毒及期防治有了更詳細的了解。
七十年代以后,由于對微量元素的重視以檢測方法的進展,研究進展相當地快,氟化物,鎳、錫、硒、硅和礬均想繼在五年內列到必需之類,至目前為止,一般都承認有14種微量元素是動物和人類必需的。 Fe、Zn、Cu、Mn、Cr、Mo、Co、Se、Ni、V、Sn、F、I、Sr等微量元素的研究,目前已經風靡全球,受到了越來越多的人們重視和歡迎,并取得了一定的進展,我國在人體微量元素的研究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許多地區已經在70年代、80年代已經做了微量元素在區域性調查、普查工作,建立并確定了,人體微量元素正常值,為臨床應用提供了理論依據。微量元素的研究不僅對流行性,地方病的研究有一定的價值外,而且還吸引了許多科學家的關注和興趣,并且還促進了不少科學的形成和發展,如無機生物化學,生物地球化學,結構化學,在醫學科學的領域里出現了《微量元素與健康》,《醫學元素學》等新的名調,我國廣泛開展微量元素研究工作是近十幾年的事,但是在這個領域內發展比較快,科學家和醫務檢測工作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進展,目前我們國家成立了《中華醫學微量元素學會》,各省成立了微量元素分會,并且每年召開二次全國性微量元素座談研討會。要請各生產廠家和論文增稿人員座談討論微量元素在生命科學中的應用。我們國家微量元素硒(se)研究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受到了各國科學家們的高度重視。
微量元素研究涉及的面很廣,如農業、衛生、食品、水質、大氣等方面,而醫學微量元素研究的對象是發、血、指甲、尿以及組織等,根據這些標本中微量元素的變化來指示或診斷人們健康狀況。實踐表明:腫瘤、心血管病、糖尿病、創傷愈合,內分泌系統、神經系統優生、衰老、致畸和某些病因不明的疑難病的發病機理都與微量元素有關。它在預防疾病、治療疾病以及保健方面都發揮著重要作用。 |